甲午海战时清军在炮弹内装沙子,并非军纪腐败,而是不得已而为之
电影《甲午风云》中有这么一幕:大东沟海战中,北洋水师的战舰被敌舰击中,士兵死伤众多,而清军发射的炮弹击中日舰,却是哑炮,敌舰并无多少损伤。
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命令士兵将炮弹拆开弹头取出,发现本该装火药的炮筒里,倒出来的尽是沙子,而这批炮弹是刚刚运来的,很明显是兵工厂偷工减料,这让邓世昌悲愤不已,没想到清朝的腐败竟至于此。
这种说法在相当长时间内,得到了广泛的传播,以至于一提到甲午海战这一幕是无法绕过去的镜头。
然而这种说法是否有确切证据呢?其实这个镜头是导演开的脑洞,并无切实证据可以证实。当然导演的脑洞是来自于当时的研究者的一个普遍论调,那就是清廷腐败亡国论。
关于这场战役的失败,有太多的原因可总结,现在常见的原因有社会制度的落后、大清国力贫弱、政府和军纪腐败、清军的战斗力太弱等等,其中军纪腐败在后世的分析中最常被提及。
展开剩余71%其实当时的北洋水师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海军,实力也是最强的,据1888年的《美国海军年鉴》评测,北洋水师全球位列第九,亚洲第一,战斗力那是相当强。当然战争爆发时腐败确有其事,但是具体到炮弹装沙子这个事,其实却是冤枉了清廷。
原来当时的北洋水师各舰船配备的炮弹主要分为两种,一种是实心弹,一种是开花弹,其中开花弹顾名思义是射中目标之后会爆炸开花,所以是弹头内填充火药。而实心弹又叫穿甲弹,是在炮筒内安置炸药,弹头内很少放火药,更多的是填充沙子、泥土等来作为配重。实心弹的目的是击穿敌舰,令其引起进水进而沉没或者返航修缮。
这种实心弹,对付木制战船相当有效,但是在面对日本的铁甲战舰时,效果其实是相当有限。然而很悲哀的是,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,制造技术非常有限,只能生产这种实心弹,无法生产开花弹。北洋水师各舰的开花弹,还是当年从英德等购买军舰的时候配套赠送的,数量少得可怜。
于是这种杀伤力更大的开花弹只能依靠进口了,但是1891年清廷户部下达了停止购买外国军械的禁令,于是北洋海军的弹药补给只能依靠质量堪忧的国产了。而直到中日大战前夕,天津机器局才开始临时抱佛脚,不分昼夜生产开花弹。原本技术就不过关,可以想见的那质量自然是无法满足要求,并且产能还极低。
所以,北洋海军在出征之前,这次战斗双方的火力是严重不对等的,注定了失败的结局。
根据北洋水师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在甲午海战之后的报告所记载,刘步蟾的定远舰在开往大东沟之前,只配备了55颗质量不过关的国产开花弹,平均下来一门炮开花弹仅十余枚,一个多小时就能打光,剩下的时间里只能发射无法爆炸,且对敌舰根本没太大杀伤力的实心弹。
邓世昌的致远号,在遭受重创和弹药将近之后,见无法对敌舰吉野号造成致命打击,决定开动马力试图去撞沉敌舰,结果被鱼雷击中后沉没。战争之后日方统计战果,吉野舰仍然剩余1000多发炮弹,均是开花弹。由此可见,双方的弹药配给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其实甲午海战清朝的失败,不能仅仅以军纪腐败来简单总结。北洋水师成立之后的几年内,清朝迷醉于表面的安稳和平以及东亚老大的美梦,万万没想到日本却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,及至开战之前,双方的战斗力已此消彼长,日方弹药充足补给及时,北洋水师弹药紧缺,只有实心弹这种落后的炮弹,这场战争的胜负结果是可想而知。
发布于:天津市